中国文学史的八个问题(六)

2021年05月16日 22:00  国学院    0    收藏

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

现代各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,政治学有政治史,经济学有经济史,哲学有哲学史,文学有文学史,史学有史学史,各自追溯起源,大都上推到先秦阶段的最早状态。有五个学科,就有五个起源;有十个学科,就有十个起源。各科同时开始,同样的高度,同样的长度,平行并列,齐头并进。于此便有谷中细木成林、独无故国乔木之感。

甚至在中国文学学科之内,骈文、散文、诗歌、小说、纯文学、俗文学、文学批评,也都各有起源。

但集部始于东汉,文学史却上推到先秦,“文学自觉”始于魏晋,文学批评史便只追溯到魏晋,显现出诸史中的一个断崖。

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,文学史称之为史传散文,文学批评史则不承认其为文学作品。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文学史称之为诸子散文,文学批评史亦不承认其为文学作品。

陈钟凡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论先秦儒家,“其时既无批评专家,更无批评专书,实无批评学之可言”。[1]

罗根泽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论先秦诸子,“是哲学家,而不是文学家”,“至真正谈到文学,在晚周的时代,并不认为是一种艺术,而是一种载道的工具”。论孔子,“不惟不是文学批评家,亦且不是文学作家。哲学家之于文,只是用以说明其学术思想”。论孟子,“后世的‘文气说’渊源虽是出于孟子,而实则有别”。 [2]

郭绍虞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论墨家,“思想极端尚质,所以论文亦主应用。……《墨子》书中所谓‘文学’,其意义当然同于学术”。[3]

朱东润《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》亦称,“大抵吾国先哲之论文学,不尚玄想,不重文采。文学中之所表现者,其事不出于国家身世,其归不出于兴观群怨。至若先哲之称道《诗》《书》,其旨亦不外于修身淑世而已”。[4]

文学史尽量挖掘资源,批评史则尽量严守门户,挖掘资源则不得不上溯至先秦,严守门户又不得不与经传隔绝。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体现为两种不同的体系,孰合理孰不合理,至少二者体现着文学学科内部的自相矛盾。

[1] 甚者新文学也构建成史,如胡适《白话文学史》、《国语文学史》,周作人《新文学的源流》之类。

[2]陈钟凡: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,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,第14页。

[3] 罗根泽: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,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版,第Ⅰ册,第25-31页。

[4]  郭绍虞: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,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,上册,第28页。

[5] 朱东润:《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》,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,第8页。

张京华《中国文学散论》

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

2021年1月出版

分享到: 更多
版 权 所 有©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
地址:中国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:425199 电话:0746-6381356
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:开发者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