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州濂溪故里旅游攻略(三)

2018年03月28日 17:38  国学院    0    收藏

第7站:道山·圣脉泉  张京华  

道山、圣脉泉在濂溪故里道县楼田。楼田村左有龙山,其形蜿蜒如龙;右有豸岭,崖石㟏岈,其状若豸。中为安定山,又称道山。山下出泉,清泠莹彻,如飞霜喷玉,大旱不涸,积雨不溢,清洁味甘,即濂溪之源,古称“圣脉泉”。常有一条银白色的水线,自泉根上浮现而出,渐渐将泉水分为阴阳各半。清初许日让有诗云:“山根活水静成渊,不作人间第二泉。一自派分伊洛去,千秋遗泽任流连。”  

古人在圣脉泉上建有本亭,以东建风月亭,沿流而东建濯缨亭,再东即为周敦颐故居,建有祠宇家庙。南宋魏了翁《道州建濂溪书院记》说:“营道西十八里为濂之源,又东流二十里为濂溪保。”南宋邹敷《游濂溪祠并序》说:“道州城西十五里有村曰濂溪保,盖周茂叔先生之居也。”景定四年宋理宗题额“道州濂溪书院”,道州知州杨允恭谢表说:“眷是舂陵,实其乡国。田园数亩,元丰之书契尚存;林壑一丘,治平之题墨犹在。”南宋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已将“形胜·濂溪”、“古迹·周濂溪祠堂”列为瞻仰、吟咏的名胜之地。  圣脉泉旁石壁上,刻有“圣脉”二字,为明代道州知州方进书写。又有“寻源”二字,相传为周敦颐后裔、世袭第二代五经博士周绣麟书写。道山高崖上,有两处“濂溪”大字榜书石刻,一为永州知州黄焯书写,一为道州知州方进书写。世事易变,江山不改,濂溪故里保存至今的标志性文物便是道山“濂溪”石刻和圣脉泉。      

第8站:月  岩  周欣  

月岩作为地景符号,构筑了以“太极图”为中心的人文图像,是复兴濂溪理学、深化周敦颐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地位的重要标志。  

月岩旧称穿岩,别称太极岩,相传为周敦颐读书悟道之处,因“一岩三洞”的奇丽景观,而与周敦颐《太极图说》有着密切关联,成为探究濂溪理学的佳境。  明代道州知州王会《月岩图说》说:“月岩在故里西八里许。有山巍耸,中为岩洞,东西两门可通往来,望之若城阙。当洞之中而虚其顶,自东望之如月上弦,西而望之如月下弦,就中望之则又如月之望,随行进退,盈亏异状,俗以其形象月,故呼为月岩。”  月岩现存宋代至民国间摩崖石刻共计63方,主题以吟咏周敦颐为主。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是赵汝谊、赵赓祷雨题记和刘锡、李挺祖的诗刻。赵汝谊于淳熙四年任道州知州,曾重修濂溪祠、濂溪书院。李挺祖以书法专长,又以金石之学见称,曾出任“濂溪书院掌御书”。  

到了明代,景泰七年濂溪后裔周冕赐封为五经博士,在月岩刻有《题月岩》诗。其子周绣麟为第二代五经博士,在月岩刻有《游月岩次陈宗师韵》。同时徐爱、顾璘、黄佐、颜鲸等阳明后学慕名前来,刻诗题记,阐发濂溪思想的内在意蕴,造成了一种新的学术气象。  月岩石刻中的大字榜书,如“广寒深处”、“清虚洞”、“风月长新”、“如月之中”、“浑然太极”、“豁然贯通”、“道在其中”、“理学渊源”、“参悟道真”、“悟道先迹”、“乾坤别境”、“浑涵造化”、“鸿濛一窍”、“先天道体”、“上弦月”、“下弦月”、“望月”、“月岩”、“太极岩”等,内容丰富,书艺精湛,尤其耀眼。 

第9站:江永上甘棠  陈微  

千年古村上甘棠,安静地隐逸于湖南永州江永县城西南部。  上甘棠是一处秀丽的境地,谢、沐二水汇合而成的谢沐河萦绕于前,青山环抱于后,风清月明,委婉绰约。有昂山毓秀、清涧渔翁、甘棠晓读、独石时耕、山亭隐士、龟山夕照、西岭晴云、芳寺钟声,合称“甘棠八景”。  上甘棠是一处时光的积淀,历史悠久,底蕴深厚,自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设谢沐县以来,即为县治所在地。古驿道经此而过,悠悠千载,千载悠悠。  唐代时,周氏先祖移居此地,繁衍生息,取名“甘棠”。“甘棠”一语源于《诗经·召南》: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茇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败,召伯所憩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拜,召伯所说。”召伯奭与周同姓,治理一方,人民和乐。这首诗以甘棠为寄托,表达了人们对召伯的赞美和怀念。周氏先祖以“甘棠”命名居地,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与追慕,和劝勉子孙后代像召伯学习的用心。  

上甘棠自古以来就注重人文教化,村前谢沐河上横亘着一座宋代三孔石拱桥,名曰“步瀛桥”,盖因观其胜概,俨若画图,与蓬灜之景仿佛,故名。  桥侧文昌阁庄重高耸,为村落教化之处。桥阁相伴,彼此相惜,历经千载风雨。又谢沐河边,月陂亭下,无数行人过往。历代摩崖石刻,记载风云变化;“忠孝廉节”题榜,宣示天理昭昭。作为文化重地,上甘棠历代出过节度使、尚书、太守、刺使、知州、通判、县令等100余人,堪称人文教化之典范。      

(文本编辑:黄秀涛 李友皓)

分享到: 更多
版 权 所 有©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
地址:中国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:425199 电话:0746-6381356
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:开发者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