淳朴土家族姑娘的国学研究之路——彭二珂采访专栏

2019年03月05日 08:05  国学院    0    收藏

彭二珂,湖南湘西人,淳朴的土家族姑娘。自幼热爱文学,性情笃定平和,做事严谨且能吃苦,踏实勤奋。系湖南科技学院2012级少数民族预科班,2013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本科生,2017级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修复与出版硕士研究生。2013年加入张京华、傅宏星老师指导的国学读书会,开始“民国时期的柳宗元研究”的文献搜集、排录、整理、校对、分类等工作。后在傅宏星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申报“2015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”——民国时期柳宗元研究文献辑校,并于2017年顺利结项。2018年9月,彭二珂主编的《柳宗元研究1912—1949》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
记者: “彭二珂您好,我了解到国学读书会对您的影响很大,您能简单谈谈您在国学读书会的学习事迹吗?”

彭二珂:

这个问题有点大,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。

2013年加入读书会是因为当时张老师是我们当时预科班的大学语文老师,他在课堂上说他组织了一个读书会,欢迎大家有空去参与,后来就去了,跟着张老师、傅老师还有师兄、师姐们一起经历了很多。虽然现在毕业了,但是始终都是读书会的人,算起来到现在也有6年之久了。

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种兴趣爱好,并没有想着说要做到什么程度,取得什么成绩。当时什么都不懂,那会儿师兄、师姐们有的在校,在读研、读博的也会在寒暑假的时候从全国各地回来,我们即使放假了,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,利用寒暑假的机会聚在一起,跟着张老师、傅老师在校读书或者外出考察。几乎每个刚进来的小辈,都是从端茶倒水、煮粥扫地这些小事做起的。我也不例外,记得那时候和师姐们学煮粥,后面还写过一篇《读书会煮粥记》的小随笔,粥也煮的还不错。读书会向来在学习和生活中是提倡“以大带小”的,张老师也常在讲座中说“我们这里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,只有年长的学者和年轻的学者”,这种氛围,让人确实成长不少。

跟端茶煮粥一样,在读书会一开始都是从小处入手的,不会上来就架空,基本上都是老师们领着从文献整理入手,从识字释义开始,记得那时候还做过不少录音整理,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新的体会。以前的学报编辑部有一间资料室,中间拼了两张乒乓球桌,还有几张书桌,作为我们自习的地方,那个时候跟张老师没有太多的交流,心里甚至有点害怕张老师,觉得有距离感。我们这一届,一开始的时候人挺多的,后面逐渐也就两三个人还在那个屋子里自习,那个时候其实就是有讲座的时候去听听老师们的讲座,并没有自己的整理研究方向和事情做。到后来慢慢体会到,这个过程也是老师对我们的一个小小的考验,不知道过了多久,至少一个月吧,张老师过来问我看什么书,在做什么,当时我很紧张,都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了。就只记得老师要走的时候又折回来说:“我这里有篇文章需要整理录入,想找你帮一下忙。”我当时生怕做不好,但是老师说就是照录然后标点,所以答应做了。

开始以为是给老师帮忙,后面自认为做好了就发给张老师,老师看过改好发回来的时候,才发现有字认错的,有断句断错的,可见当时基础之差,尽管这样,张老师从来也没有指责批评,反而是一点一点的教,一点一点的改,始终鼓励我们在现在这个阶段,做到这样很不错了,以后慢慢就进步了,这其实很鼓励我,因为我的基础是真的很差的。甚至有一度曾想,如果以后自己当老师,一定要做一个像张老师这样的老师才好。最后张老师在我改过之后的基础上加了一小段摘要,把这篇民国秦骐原著我整理的《游朝阳岩记》发表在了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》2014年第7期上面,当老师拿着印刷好的那本学报给我的时候,我心里还是有点震惊的,根本没想到会发表,觉得不可思议,难以置信。可以说这是我在《学报》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,虽然不是自己的论文,但是体会到了这种文献整理的学习方式也是被认可的,不是没有意义的,就像张老师平时说的一样“读书会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和模式是一样的,但是每个人又有每个人自己的方向,这是不一样的,只要钻研进去了,最后一定不会是一种机械的,重复的无用功”。

也是因为这个机缘巧合,开始了以“永州”为关键词的民国文献的搜集和整理。比如当时搜集整理的顾巡《零陵小记》、萍踪的《永州的土地爷》、新子的《永州战时剪影》这几篇文章,都是那个时候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,这个可以说为我后面关注和做民国柳宗元有关文献材料打下了基础 。”

记者:

“您的《柳宗元研究1912—1949》这一书籍在2018年出版了,这本书出版的背后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呢?

彭二珂:

“这本书的出版一定要特别感谢傅宏星老师。傅老师擅长民国文献的检索和搜集,经常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们检索文献。在文献检索方面,傅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。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傅老师给我提供了检索目录,在傅老师提供的目录里,可以很轻松地把民国这个部分有关的文献有针对性的挑出来,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,包括后面查漏补缺的时候增补的一大批文献傅老师也是功不可没。傅老师也是很严谨,细致的人,在搜集查找文献方面向来是讲究一网打尽的,擅长很多搜索的办法,对于小白一样傻乎乎的我,傅老师也是手把手带着教的,比如很多数据库的使用,甚至到截图、保存、下载这些细节,傅老师也都是知无不言,有时候还把自己私人的账号和密码都拿出来给我们查资料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傅老师,这本书不会很顺利的从开始的十几篇,几千字,形成最后的一百多篇,几十万字的可观之象。

这里边有个事记忆犹新,大概是有一次傅老师教我找资料,我趁着劲头在他办公室下载资料到凌晨的事儿。那会儿终于知道了师姐们说的数据库打开多了,不想关电脑,舍不得停下来是什么感觉,这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你费尽心思都找不到,然后一个账号密码就找到文献的那种喜悦,现在也不知道那时候高兴个啥,像是见到了想了很久的亲人。其实占用老师的时间很不好意思,但是当时因为我的电脑打不开网页,自己也笨笨的不大会弄,所以傅老师停下手里的活儿,直接把他的电脑给我用了,然后自己亲自演示怎么搜索、保存、整理这些细节,我就站在旁边一样一样的学。

另外就是也要特别感谢张老师。张老师其实是一直推着我往前走的那个人。可以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张老师,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。

背后的故事其实有很多,如果是要印象深刻的话,就是在2017年暑假我本科毕业之后留在学校张老师带着我校书稿的时候。张老师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把几十万字的书稿从头到尾,逐字逐句的又校了一遍,我记得当时我是搬个小板凳,在一旁跟着看,跟着学,每天上午3个小时,下午3个小时,实打实的改了一周。在这之前我其实一页一页,一行一行的对照原文校过一遍了,很多文章都不止一遍,我也记不得从开始到最后总共校对了多少遍,尽管如此,张老师读一遍,很多我看不出的问题,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,一个英文字符的逗号都逃不过他的眼睛,这是我很佩服的事情。不过张老师自己也说,这个没什么,都是熟能生巧,做多了就知道了,也告诫我以后要更加细心,要对自己的东西负责,因为东西一旦出版或者发表,是收不回来的,会跟你一辈子,所以文字的东西一定要严谨。

我经常跟同学开玩笑说,做完这本书,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打字都是拿食指对着键盘一个字母、一个字母地戳,现在几十万字前后折腾几年下来,再录入整理或者写文章,已经不用看,完全可以盲打了。这是我开始没有预想到但确实发生改变且给自己带来便利的,同时,做这个题目也收获了很多其他开始没有预料到的东西,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绩,包括申报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课题、发表论文、评学校个人学术单项奖、受邀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这些,都是因为前期做了这些努力,才有的意外的收获,这和读书会师友的教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。

其实这本书在成书过程中,从字句到体例都反复改了很多遍,每一遍张老师都给出了很重要的指导,因为我完全没有经验,也不知道怎么出书,怎么样才能把书出好,如何出一本好书,这中间其实少不了张老师的筹谋,最后顺利出版,张老师也是第一时间发来了祝贺。”

记者:

“张教授您好,在您眼中彭二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”

 

张京华教授:

“彭二珂是湖南湘西土家族学生,本科期间与我有较多学习上的接触。

彭二珂参加我组织的国学读书会,并任首任会长,听讲座10余次;参加本人组织的田野考察,陆续考察了柳子庙、小石潭、袁家渴、愚溪等遗迹;考察月岩、朝阳岩、澹岩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,九龙岩、拙岩等省保单位的摩崖石刻遗迹,并制作拓片;考察濂溪故里、湘妃庙、节孝亭,并制作碑刻拓片。特别是月岩考察,艰苦备至,赖彭二珂出力不少;参加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行的“潇湘儒家历史文化考察”,并作《行走便是修行》一文,刊于《湖南教育报》。

2014年9月彭二珂参加在永州宁远召开的“舜文化与中国梦”学术研讨会;2014年11月参加永州市“永州古城潇水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课题”,实地考察并采集照片;2015年11月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6届年会,并加入为会员;2016年5月代表本校参加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暨创新论坛;2016年11月参加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暨晚清民国文学学术研讨会。

经我建议,彭二珂开始搜集、排录、点校民国时期有关柳宗元研究的文献。内容包括单篇研究论文,论说、读后,篇章解析,模仿柳宗元之作,以及柳宗元作品的英译,总量125篇,超过20万字。其中如单篇研究论文,迄今学者只有概述,尚不能列举全部篇目,而彭二珂的研究已经收录到24篇全文。又如董郁青《读柳文随笔》原文于1937年在《天津益世报》连载,前后共计79期,全文25000余字,彭二珂的书稿已经全部收齐。其成果先以“旧文新刊”的形式在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》“柳宗元研究”栏目连续刊发,共计22篇;同时又有2篇研究性的论文,《柳宗元在民国教育中的影响概述》、《民国时期柳宗元研究专论概述》,也在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》“柳宗元研究”栏目发表。后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,题为“民国时期柳宗元研究文献辑校”。最终成果集结为《柳宗元研究1912—1949》一书,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
民国时期的柳宗元研究这项工作,是从小到大、从不会到熟练逐渐展开的,研究共持续了两年时间,最终的总体分量已经相当于一个较有分量的国家级科研课题。在此过程中,彭二珂从事文献学习与研究的持久的耐力和不懈的志向,最为可贵。其水准与收获,自己跟自己相比,有明显的进步。其整体水平与规范训练,大体合乎学术界的通常要求,达到了初步入门的程度。

彭二珂读书刻苦努力,聪敏干练,多才多艺,为人朴实,性格平和爽朗,明白事理,善于与人合作,具备良好、健康的学习心态。”

记者短评:

张京华教授言:“按此书的学术分量,已经相当于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应当并不夸张。”成功之路源于个人的努力与追求,也离不开良师的指导。彭二珂致力于民国时期的柳宗元研究,其整理出版的《柳宗元研究1912—1949》的文献资料,丰富了自己的研究成果,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多便利。

分享到: 更多
版 权 所 有©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
地址:中国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:425199 电话:0746-6381356
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:开发者协会